《楚乔传》元淳:都怜悯她的遭遇,可我却觉得她一点也不值得同情
前几年《楚乔传》上映时,关注点较高的,除了女主角楚乔,就属元淳了。
元淳从初期单纯骄纵的尊贵公主,到遭遇心上人逃婚叛国,再到被燕北士兵侮辱,家国骤变,颠沛流离,命运轮转令人扼腕叹息,让人心生怜悯。
遭遇一切苦难的元淳公主性格由单纯转变为阴险腹黑,从此在黑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有人曾在评论里劝元淳大度点,劝她善良,放过楚乔,毕竟她所遭遇的苦难不是楚乔造成的,可更多的人,给予强烈的反击: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在我看来,元淳的遭遇固然悲惨,可却一点也不值得同情,因为这一切都是她自己作的。
她生于长安城,长于长安城,母亲是大魏尊贵的皇贵妃,父亲是大魏的帝王,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
母亲和哥哥从小对她宠爱有加,养成了她单纯率真,却也任性骄纵的性格。
长安城里,世家门阀众多,各种势力盘根错杂,明争暗斗,波涛汹涌,可这也不影响各世家子弟时常小聚。每当有这种聚会时,元淳都会参加,只为了能见到与她青梅竹马的燕洵哥哥。
燕洵是燕北的世子,小小年纪就被定北侯送往长安城为质子,年少离家,来到各种势力盘根交错的长安城,虽不说每天都过得心惊胆战,却也如履薄冰,生怕自己行差踏错一步,给燕北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长安城里青年才俊众多,魏皇贵妃曾有意把元淳许给宇文玥,可元淳却偏偏对燕洵倾了心,她爱的那么真那么炽烈,炽烈到她可以为了燕洵放弃一切,炽烈到她因为这份爱而毁了自己。
而她痴迷深爱的燕洵哥哥,从始至终只是把她当妹妹,从未有过男女之情,她的爱,终究是错付了,可她却不自知,到后来就算知道了,也一直在自欺欺人,一条路走到黑,而不是及时回头,好好珍惜身边对自己好的人。
她的父亲魏帝,生性多疑,曾经与他甘苦与共,多次救他性命的好兄弟定北侯,他都不信任,一直怀疑定北侯要造反,把定北侯当作自己的心腹大患,一直在找定北侯的错漏之处,想借机除去他。
白笙似有察觉,思儿心切的她,只身来到长安,跪在魏帝面前,求魏帝放燕洵归返燕北,只要燕洵回到燕北,若魏帝真的有要动定北侯的心思,他们就没什么好顾虑的,撇除造反不说,最起码能自保。
可生性多疑的魏帝不愿放燕洵,却招架不住白笙的苦苦哀求,正愁不知道该用什么借口留下燕洵的时候,元淳横插一手,邀请燕洵参加她一个月后的笄礼,燕洵被迫无奈只好答应。
我想此刻若没有元淳的插手,或许燕洵能顺利地离开长安,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那么多事情。
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白笙随燕洵留在了长安,心想参加完元淳公主的笄礼就返回燕北。
定北侯见自己的妻儿迟迟未归,带了几个随从赶往长安,却在快到长安的时候被当叛军诛杀,燕北失去了主心骨,魏帝发兵燕北,将燕洵的哥哥姐姐和燕北的战士屠戮殆尽。昔日辉煌的定北侯府,而今只剩白笙和燕洵两人。
九幽台上,白笙的那一声声质问、哀泣和怨怼,在众世家门阀面前,在生性多疑、昏庸糊涂的魏帝面前,显得哀婉又凄凉。
她忍着巨痛打开放有她家人和燕北将士头颅的木箱,每开一个,她心里的痛就增一分。
逝去的已逝去,她无力改变。看着九幽台下被士兵按倒在地的儿子,她转向魏帝所在的方向,请求魏帝放过她的儿子,她愿意一命抵一命。说完,她纵身一跃,跳下了正燃烧着熊熊大火的炉鼎。
从此,她的燕洵哥哥与她隔了国仇家恨,可她却天真的以为,三年的时间,足以消磨燕洵对魏帝的恨,她和燕洵,还能回到过去。
可,燕洵,曾经那个长安城里温暖阳光的少年,经历了家破人亡后,早已收起了自己的任性和锋芒。
三年时间,不仅没有消磨他对魏帝的怨和恨,反而让这种怨和恨更加深刻。
魏帝心知自己的女儿一直钟情于燕洵,刚开始他是反对的,经历了九幽台事件后,他一直想除去燕洵,于是他用自己的女儿为饵,赐婚于燕洵和元淳,意图在他们大婚之日借机除去燕洵。
燕洵心知魏帝的谋算,也开始着手准备大婚之日逃离长安事宜,单纯的元淳,成了魏帝与燕洵争斗的牺牲品。
当燕洵举起刀向外冲,嘴里喊着“我燕洵今日反了”的时候,元淳还搞不清楚状况,跪在魏帝面前苦苦哀求他放过自己的燕洵哥哥,她不嫁了,哪怕让她去和亲,她也毫无怨言。
接着她又跪在燕洵面前,抓着燕洵的衣角让他和她回去跟魏帝认个错,这件事就算过去了,可是,真的能过去吗?
她不知道的是,燕洵与魏帝的关系早就势同水火,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就算魏帝肯放过燕洵,燕洵又能放下灭门之仇、放下对罪魁祸首魏帝的怨与恨吗?更何况魏帝本就是生性多疑、自私凉薄的人,又何来的大度?
她与燕洵之间,终究还是隔了国仇家恨,可她,还是一腔痴情,丝毫未看清当下的局势。
在燕洵叛出长安城后,她也紧跟其后,随燕洵到了燕北,她本以为自己苦心追随,一定能换得燕洵的回眸。
燕洵看着跟随而来的她,表情冷漠疏离,昔日自己当作妹妹的人,而今却成了杀父仇人之女,他不想再看见她,便派了人护送她回长安。
元淳出走后,元嵩担心她,就一路跟随她来到了燕北,几番找寻之下,却不见自己的妹妹,情急的元嵩找到燕洵,让他把元淳还给他,却在拉扯中被燕洵砍断一臂。
元淳在回长安的途中,被随行的士兵玷污,被赶来的楚乔撞见,楚乔怒不可遏,亲手结果了那几个士兵的性命,把元淳和元嵩兄妹俩平安护送回长安。
回到长安的元淳,心如死灰,整日以泪洗面,后来在魏贵妃的开导下才渐渐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从此开始黑化。
她以为她所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是楚乔造成的,所以她把楚乔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为了除去楚乔,她偷盗魏帝的兵符,调动长安城附近的军队攻打楚乔,导致长安城差点沦陷。事后她被自己的父亲魏帝赐毒酒,生母魏贵妃为了保护她,替她喝下了毒酒,从此她失去了疼爱自己的母妃。
后来她趁魏帝卧病在床之际,企图逼宫,毒死魏帝,掌握西魏的政权,却被赶来的元彻阻止。
魏帝为了除去她,又赐了她毒酒,正欲喝下,被赶来的魏舒烨救下,魏舒烨一路护送她逃亡,途中不幸中箭,他强忍着痛,直到把元淳护送到安全的地方后,他才闭上了眼睛离去,自此,元淳失去了最爱她的魏表哥。
元淳的遭遇,的确悲惨,从高贵的公主,最终沦落为逃犯,或许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她过的,都是逃亡的日子,可这怨不了谁,都是她自己作的。
若一开始,她不邀请燕洵参加自己的笄礼,燕洵就能在事发之前赶回燕北,定北侯一家就不会惨死。
在魏帝为她和燕洵赐婚时,她可以拒绝,不当燕洵与魏帝的棋子,不做牺牲品。
在经历了燕洵叛逃长安事件后,她该看清事实,不再自欺欺人,更不应该跟随燕洵到燕北,若那时她没有去燕北,就不会被士兵玷污,自己的哥哥也不会因为自己而被断去一臂。
若不是因为她执念太深,为除去楚乔而偷盗兵符,自己的母妃就不会为了保护自己而死,魏舒烨也不会因为救自己而死。
她把这一切都怪在楚乔头上,却从来没有好好反省过自己的所作所为。
她的所作所为,说好听一点是单纯,说难听一点就是恋爱脑,是愚蠢,为了和燕洵在一起,她什么都可以不要,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以至于导致了自己悲惨的结局。
看了《楚乔传》,了解了元淳的遭遇,我不胜唏嘘,每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有甜甜的恋爱,希望自己喜欢的那个人也能喜欢自己。
可是,这世界称心如意的事,不多,往往是我爱你你却爱着她,所以,在恋爱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恋爱时,保持理智,拒绝恋爱脑,不爱了的时候,请及时抽身离开,这是对自己最好的爱,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愿元淳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