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名家萧雅:因爱情出国,为越剧回国
戏迷初识芳龄少女
当年轻的萧雅第一次走上职业舞台时,台下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对一个198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姑娘来说,这份肯定犹如甘霖,让她把剧场当成自己的整个世界。
尽管有些紧张,但台上她神采飞扬、情致盎然,将那出《山河恋》“送信”一段娓娓道来。
观众你看我,我看你,都被这位小生顶梁柱的潜力打动了。
正是这出戏博得了“越剧皇帝”尹桂芳的注意,尹老盯着台上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看着她举手投足的妩媚多姿,不禁心想:“这苗子不错啊!”待萧雅谢幕,尹老便立即让人送上名片,希望能收她做徒弟。
当晚回到家,萧雅看着名片兴奋难眠,她曾敬仰尹老那么久,没想到有机会跟着重量级大师学习!第二天清早她就急不可耐地跑去拜师,明媚的笑容仿佛能撒向满屋春光。
尹老看着眉清目秀的萧雅,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用温暖而有力的大手握住徒弟规规矩矩跪下行礼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好苗子值得培养,我会一丝不苟地将尹派精髓传承于你。
萧雅激动得两眼泪光,她想象着自己能吸收老师的真传,有朝一日能成为新派传人。
尽显歌喉双栖舞台
在尹老师的悉心培养下,萧雅很快成长为优秀的年轻演员。那时正是她最美的年华,一张瓜子脸,眉清目秀,皮肤白里透红。
台上她举手投足之间透着青春的朝气,嗓音甜美,犹如春暖花开。那些经典角色在她身上找到了归宿,无论是忧国忧民的何文秀,还是痴情款款的第六梁山伯,都由她生动诠释。
观众看她的戏如痴如醉,台下经常响起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
与此同时,萧雅还在流行乐坛初露锋芒。她那接受过正统声乐训练的嗓子,加之对戏曲体系的深刻理解,让她的歌声与众不同。
1986年全国大奖赛上,萧雅以一首自创的《月亮走我也走》向歌坛发起冲击。轻快的节奏,婉转悦耳的调子,配合她空灵而富有层次的演绎,这首歌登时在乐坛引起轰动,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舞台上的萧雅神采奕奕,无论是越剧还是流行,都能让台下的粉丝为之痴狂。那个年代,能双栖戏歌两端的艺人少之又少,萧雅的蜕变无疑又增添了她的光环。
异国恋情难得
1991年,27岁的萧雅通过共同朋友认识了美籍华人陈怀忠。陈先生比她大12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
他相貌堂堂,举止温文,一表人才。两人很快在芸芸人世间看对了眼。陈先生不仅长相年轻、事业有成,还十分博学,与泱泱戏曲世家出身的萧雅一见如故,言谈甚欢。
尽管两人互生情愫,但面对众人的质疑,萧雅心里还是很矛盾。她懂尹老师对自己的期许,也明白朋友们的担心,家人的不舍。
但她心里明白,一个合适的对象不容易遇到,这么优秀的陈先生,难道真要错过吗?大起大落的情绪纠结让她几近病倒。
好在陈先生一腔赤诚的热情化去了她心头最后一层犹豫。
回到美国后,陈先生的环境让她初时适应不了。好在他体贴入微,一举手一投足间总是将她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渐渐地,异国的风光也让萧雅沉醉其中。
可偶尔的静谧夜晚,她还是会想起认识多年的戏迷,熟悉的舞台和越剧谱。。。一些东西,或许已经融入她的血液。
不忘初心回到起点
当萧雅终于在1998年决定启程回国时,她的心情无比激动。对故乡熟悉的一草一木她是那么想念,更别提那些昔日的戏迷和师长们了。
在归途的飞机上,她不禁想起尹老师临别时恳切的目光和寄语,似乎自己这次回去,肩上就得挑起尹派的大旗,将这个流派发扬光大。
然而当她真正重回熟悉的剧场时,又不免有些忐忑——这些年自己远在他乡,别人兴许早已把自己抛诸脑后;就算记得,自己这些年可曾生疏了?站在舞台中央,她深吸一口气,随着《何文秀》的前奏响起,汹涌的情感逐渐平复。
这么多年过去,她还是那个当年的萧雅。
台下响起如雷的掌声,戏迷们抛向她的鲜花,整个剧场热烈欢呼,久久不息。她知道,这就是自己永远的归属。2002年,她在此创立自己的越剧团,立誓将继承和发扬尹派精髓作为己任。
先后屡获殊荣,萧雅终于成为公认的宗师人物。她明白这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嘱托和期许,这是她不忘初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