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灭战有多恐怖?数十万长平冤魂 死在白起手上
歼灭战,是指全部或大部杀伤、生俘敌人,彻底剥夺敌人战斗力的一种作战方式。
战国时期,赵国为了阻止秦军进入上党郡,倾全国之兵,聚集了四十多万大军驻守在长平地区。赵军的首领,就是威名远扬的廉颇。
秦军远离国土,粮草辎重的补给都很困难;赵军却能够以逸待劳,随时补充所需的给养。为此,廉颇制定了“固守防线、拒不出兵”的策略,以期达到“持久疲敌”的目的。面对秦军的挑战,廉颇按兵不动。就这样,廉颇利用长平地区的有利地形,和秦军拖延了三年之久。
秦军统帅王子,知道这样拖延下去,势必对秦军越来越不利。事实上,三年过去了,秦军的军需补给已经日渐艰难,再拖延下去将不战自败。正当局势朝着赵国有利的方向发展时,年少无能、且又心浮气躁的赵孝成王登上了王位,他认为廉颇拒不迎战,是临阵怯敌,对他十分不满。秦朝抓住时机,在公元前262年夏天,秦相范睢派间谍悄然潜入邯郸,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身边的几个大臣,让他们散布流言说,秦军最怕的人,不是廉颇,而是赵括。谣言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秦王实现了他的目的。
赵王召来赵括,问道:“你能为赵击退秦兵吗?
赵括说:“如果武安君白起为将,我或许要思量一下,可眼下这个王龁不足道也!”
赵王听完赵括一番年轻气盛的高谈阔论之后,立即决定拜赵括为将,赐黄金彩帛,再增兵二十万,替换廉颇。
重病在身的蔺相如闻听赵王易将,大吃一惊,不顾重病上朝面君,苦劝赵王收回成命,赵王拒不采纳。赵括的母亲也知道儿子无法担此重任,忧心忡忡地对赵王进谏,希望赵王罢免赵括。她说:“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先夫赵奢曾经和我说过,儿子赵括才学虽然过人,但始终局限于书本,和实际应用还有很大距离。将来赵国征战,不选赵括,则是赵国之幸;重用赵括,乃是赵国之大灾!”
赵王对赵括母亲的话十分反感,执意不听。无奈之下,赵夫人说道:“既然您不纳忠谏,老妇也没有办法。只希望一旦长平兵败,不要连累赵氏家族。赵王应允。
赵国易将,对秦国而言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为了确保此次战斗的胜利,秦朝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让名将白起担任主帅,原来的统帅王龁成了副手。
公元前260年,赵括正式取代了廉颇。他一上任,就废除了廉颇的固守战术,并且随意更换将领。针对赵括年少气盛的特点,白起决定用一小簇部队诱敌深入,然后将赵军分成数段,分割围歼。当年八月,战斗打响。白起首先派出一小部分军兵,引诱赵军。赵括不明虚实,贸然迎战。秦军假装不敌,且战且退。赵括见状大喜,命令大军全力追歼,却遭到了秦军两翼伏兵的拦截,被分割包围。白起命两万五千名骑兵绕到赵军的背后,将赵军的退路切断。赵军无奈,只好坚守,等待援兵。而秦军则不断出动机动灵活的轻骑兵,骚扰赵军。
雄才大略的秦王,也在国内积极配合秦军的作战部队。他下令秦国境内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从军,源源不断向前线补充兵源。
赵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顽强坚持了46天。因为粮草断绝,军中开始杀人充饥。与此同时,赵军分成四队,有组织的轮番突围。在战斗最为惨烈的武讫岭上,白起指挥弓箭手向赵军攒射,赵括被乱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投降。白起将其中二百四十人放归赵国报信,其它降兵全部被坑杀。
长平之战,是先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的秦王和战国第一名将白起;另一方面是昏庸无能的赵王和夸夸其谈的赵括。孰胜孰败,分晓已定。
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却是难以饶恕的罪恶和战略失误。它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手段最残暴的一次杀降。此次杀降坚定了赵国殊死反抗的决心,秦国自长平之战即歼灭赵国主力并独霸天下,却事隔32年后才最终灭赵,又过了7年才统一海内。目标和手段发生混淆,秦国的胜利成本空前加大了。更为严重的是,白起协助秦王开创了一个以暴制暴、以毒攻毒,乃至以狡诈毒辣对残忍无信的历史进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关注 每日分享文史经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