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红34师幸存者韩伟,升中将后到死不忘战友,不葬八宝山
1992年4月,开国中将韩伟将军逝世。他的儿子、儿媳和秘书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专程从北京送往闽西安放。龙岩的一位官员对韩伟将军的亲属们说:
“我刚才从街上走过来,碰到几位老人,问他们认不认识韩伟,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认识,扩红团长,在闽西可有名望啦,很能打’。”
韩伟将军出生于湖北黄陂,也是共和国的高级将领,他没有选择落叶归根,也没选择葬在八宝山,而执意要将骨灰葬在闽西,这是为什么呢?他的“扩红团长”的名声为何能在闽西大地回响半个多世纪?

一、投身革命,两度入伍
韩伟出身于产业工人家庭,原名韩勋琴。早年他随父亲在安源做工。韩伟来到李立三组织的工人夜校,在夜校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接受阶级觉悟的启蒙。1922年9月14日,韩伟同众多安源工人一道参加了大罢工运动,向全国宣告工人的力量与决心。
安源罢工结束后,韩伟与组织失去联系,后来他辗转来到广州,参加北伐军,成为叶挺独立团的一员,开启他的戎马生涯。
在北伐战争中,韩伟作战勇敢,被誉为铁军士兵中的小老虎。在围困武昌城战役间隙,韩伟奉命与团政训员刘茂生一起前往安源转接团员关系。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安源的组织活动再次活跃起来,经过上级批准韩伟恢复了团员关系,紧接着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自己的表现和努力受到了党组织的肯定,韩伟高兴地难以入眠。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与组织失去联系。
韩伟回到武昌后,武昌已经被北伐军解放,叶挺独立团也已撤走。韩伟到处寻找不到,却遇到了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第一军的人怀疑韩伟的身份,想要把他软禁起来,韩伟急中生智,以上厕所为由迅速溜走。
韩伟在路上奔波了两个多月,也没有找到自己的部队。无奈之下,韩伟只能回到安源,他参加了工人义勇队,在白色恐怖时期坚持斗争。
1927年6月底,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的铁军来到安源募兵,韩伟再次回到了革命军队,回到了他熟悉的硝烟战场,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组织的怀抱。

二、三湾子弟与毛委员的情谊
韩伟所在的警卫团没有赶上南昌起义,但是在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起义斗争中,韩伟从铁军战士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也与毛泽东延续着深厚的同志情谊。
韩伟走上革命道路与毛泽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21年9月,毛泽东来到安源进行工人调查,挖掘工人运动的潜力。随后,毛泽东派李立三来到安源组织工人夜校,向广大工友宣传革命道理。韩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1924年韩伟参加了共青团,经常秘密往来于长沙与安源之间,为毛泽东、蒋先云、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人传递信件。
有一年春天,韩伟从安源到长沙给毛泽东送信,路上丢了干粮和钱。毛泽东让韩伟吃饭,韩伟硬说自己不饿,结果一出街门就晕倒了。
三年后,韩伟随着起义部队到萍乡休整,毛泽东和韩伟挤在一张简易床板上聊天,毛泽东笑着提起了这件事,让韩伟颇感羞愧。
1927年10月3日,在三湾村的百年榕树下,韩伟和700余名指战员们一起经历了三湾改编,见证了新型革命军队的诞生。曾有人士将聚集在大榕树下的700名革命将士称为“毛泽东 三湾子弟”。三万子弟们历经战火洗礼与斗争考验,最终只有三十几人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
整编结束后,韩伟离开起义军指挥部,前往基层连队报到。临行前,毛泽东送给韩伟一个笔记本,亲笔在扉页上写着:坚持就是胜利。

领袖爱部下,部下也将领袖视作家人、兄弟。1928年,韩伟奉命成为毛泽东的警卫排长。南方的冬天阴冷潮湿,身为红四军党代表的毛泽东只有一条夹被子御寒,时常在半夜冻得缩成一团,在梦呓中叫冷。
韩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作为首长们的警卫员,他因为自己不能好好照顾首长而自责。他来不及多想,赶紧将自己身上的棉大衣脱下来,轻轻盖在毛泽东身上。
毛泽东醒来后看到身上的棉大衣,对韩伟分外感激。当韩伟准备把夹被收拾好后,毛泽东制止道:“现在离天明还早,趁被窝热乎你上去睡一会。”
韩伟连忙拒绝:“不不不,毛党代表,我不瞌睡。”
“这是命令!”毛泽东看破韩伟的不好意思,假装厉声说道。
韩伟躺进毛泽东刚睡过的热被窝,内心顿时觉得暖烘烘的。在感受到领袖的关怀时,韩伟决定为了让党代表休息好,要修改自己的作息习惯,以后上半夜睡觉,下半夜为毛泽东站岗,同时把棉大衣送给毛泽东。
毛泽东的平易近人,让韩伟心生感动,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韩伟对毛泽东充满着崇敬与信任,哪怕在毛泽东被冷落之时,他也依然坚信毛泽东战略指挥的正确性。而毛泽东也没有忘记这位年轻的红军战士在冬夜给自己送棉大衣的往事,时常向人提起。

三、闽西扩红,浴血湘江
韩伟将军在弥留之际对儿子说:“湘江战役,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住他们和他们的亲人……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韩伟不是福建人,但是在苏区时期,他多数的时间都生活、战斗在闽西一带,与闽西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30年,韩伟在闽西边战斗、边扩红,为主力红军输送了众多优秀的红军战士。
第三次反“围剿”后,中央政府决定选调一批干部深入敌方实行扩红工作,韩伟成为其中之一,韩伟被派到永定县担任扩红团长,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韩伟就组建了500多人的永定红军独立团。韩伟的扩红工作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扩红团长”这一称呼很快在当地,乃至闽西地区传播开来。
红军长征时,韩伟所在的红34师共5000多人,其中永定籍的红军战士达到2000余人,韩伟率领的红34师100团的战士基本上都是闽西子弟,他们是整个红军部队的后卫,掩护主力红军闯过了敌人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26日,100团团长韩伟、政委侯中辉、师长陈树湘、师政委程翠林一同前往师部向刘伯承、董振堂领受军委命令:红三十四师要担负起掩护中央纵队顺利过江的后卫任务,要不惜一切代价为主力部队抢渡湘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战争残酷,一同领受命令的四人,最终只有韩伟活了下来。韩伟将军回忆道:“我们在相互握手时心情都很沉重,有着不祥之兆,我和陈树湘四人就我命大活了下来,陈树湘、程翠林、侯中辉都战死了在湘江岸边,一年后董振堂军团长也在高台战斗中牺牲了。”
11月30日凌晨,连日行军作战的红34师在水车附近受到了敌军第三路军、桂军一部、第三路军、第五路军的纠缠。韩伟率领100团正面阻击,顶住了十倍于己的敌人进攻和敌机轰炸。红34师由5000余人锐减到2000余人。
12月1日早晨,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湘江。当红34师准备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追赶主力部队时,恼羞成怒的蒋介石调集数十万重兵向红34师狂扑而来,红34师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
连日的战斗使红34师处境艰难,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一路拼杀,陈树湘准备让部队突围出去,韩伟又主动请缨要求担负起掩护突围的任务。
红34师是湘江战役的绝命后卫师,而100团又称为红34师的后卫团,他们所面临的艰险与残酷让人无法想象。
此时100团只剩下了一百五十余人,仅仅是出发前的十分之一。韩伟将剩下来的战士们重新编成三个连队。
这些都是历经战场洗礼的精英战士,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与身躯。他们承载着闽西父老乡亲对红军的信任与寄托。

为了主力部队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红军和革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不计生死,奋勇拼杀。
敌人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被打退了,韩伟身边的战士也越来越少。
子弹打完了,打手榴弹;手榴弹打完了,用刺刀搏杀。
眼看敌人越来越多,韩伟命令战士们化整为零、分散突围,自己带着23颗手榴弹努力拖住敌人。
23颗手榴弹很快打光了,韩伟抄起步枪准备与敌人拼杀。但是他看到还有十几名战士没能突围出去,便大喊:“砸掉枪支,跳崖。”
说完,韩伟转身跳下了悬崖。
韩伟命大,被树枝挂住,慢慢落到了地上,没有伤到筋骨。
他和另一名幸存战士李金闪四处搜寻其它战士的下落,最后只发现了胡文轩一位幸存者。
他们一共找到了11名红军战士的遗体,他们都是闽西子弟。
团特务排战士吴品高是韩伟当福建军区参谋长时招的战士,是他的妻子送他来当红军,那天他们结婚仅仅三天。
陈良西在第五次反“围剿”初期的战斗中率领全班战士死盯敌人碉堡,坚持了两天两夜,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
李金亮是李金闪的弟弟,是韩伟在永定招收的红军战士,兄弟的爸爸亲自把李金亮送到韩伟的眼前。
韩伟注视着这些战士们,心情沉痛。他下定决心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替这些年轻的战士们战斗。
湘江一战,闽西子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让韩伟内疚一生。二十多年后,韩伟成为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战员、共和国的将军,战功赫赫,但他仍然没有忘记牺牲在湘江岸边的战友们。
他去世后,他的骨灰专程从北京送往闽西革命公墓安葬,这位戎马半生、饱经风霜的老兵,终于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闽西大地,回到他的战友和兄弟身边。
这就是韩伟将军,是“三湾子弟”,是“扩红团长”,是湘江战役绝命后卫部队少数幸存的指挥员之一。
他从安源煤矿成长,在叶挺独立团历经北伐洗礼,在三湾见证新型革命军队的诞生,他在湘江之畔浴血守护、九死一生……
他能应对残酷的战争考验,也能直面内心深处的柔情!